四顆行星的計算機模擬圖對比
太陽系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去年各種有關發現了所謂的類地行星的報道層出不窮,但是類地行星可能一點也不像我們的地球。科學家解析地球或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
一個月前,一個研究隊伍宣布有一顆編號為GJ667C的超級地球類行星已足夠靠近紅矮星可能存在地表海洋。兩個月前,大量的報道稱Kepler-22b是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處于某類太陽恒星附近可居住區中央的最小的行星,該行星半徑是地球半徑的2.4倍。
美國宇航局的“開普勒”任務的終極目標是以數據形式估算出在我們銀行系內有多少類地行星存在于恒星可居住帶中。然而由于我們對地球如何獲得水,甚至地球內部還潛藏著多少的水還一無所知,所以就算一顆行星位于可居住帶中,我們也不能保證該行星能擁有足夠的水。
現在讓我告訴你們另一個發現,并非所有的類地行星都源于同一種形成方式。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銀河系中類地行星的多樣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所以,我們無法知道我們已發現的所謂的類地行星中有多少是真正的類地行星。
在最近一期的天體物理雜志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中,亞利桑納州行星科學研究所(planetary science institute)的杰德-卡特-邦德(Jade C. Carter-Bond)和其研究員伙伴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稱類地行星形成的計算機模擬圖顯示它們可以成為除了像地球外其它任何化學意義上的東西。其他恒星也擁有各種各樣元素。對白矮星的觀察結果顯示它們已被其他行星殘片上的化學物質污染。
據了解,該研究隊伍的計算機模擬實驗產生了各種各樣行星組成成分。研究人員指出有兩個關鍵化學比值決定了類地行星的組成成分。他們警告稱這可能已經遠遠超出了適居性這個范疇。一個是碳對氧氣比值。地球、火星和金星的氧氣含量都超過了碳。但是也存在一些“碳型行星”,它們的碳含量更多。這類行星表面往往十分干燥,因為碳化物會分解水以制造出一氧化碳和甲烷雨。生活在這樣的行星上,就像生活在洛杉磯,到處都是煙霧和瀝青。另一個是鎂對硅比值。地球上這兩種化學物質的數量基本持平,但硅略多。硅的數量如果遠遠超過了鎂的數量,這類行星就會擁有不同的板塊構造和火山活動,同樣的,它們的大氣層也會與地球的完全不同。由此作者得出結論:“宇宙中可能存在著數以萬計的類地行星,但是它們中的一大部分可能擁有著與地球完全不同的內部和大氣結構。
這是否真的意味著我們在恒星可居住帶發現的行星中有一大部分可能并不適合生物生存?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 的馬克-庫切納(Marc Kuchner)表示:“我是這么認為的,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能力遠遠超出了我們想象的,自我復制可能使生物恰恰適合一些太空環境。在碳型行星上可能存在著以硅酸鹽或者氧化物為食的生物,它們可能靠呼吸碳而不是氧氣來進行新陳代謝。”(尚力)
(責任編輯: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