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加熱原理
微波烹調的基礎是微波對介質加熱。根據物理理論可知,介質分子可分為有極分子和無極分子兩大類。有極分子的正、負電荷的中心不重合,其間有一段距離,可等效為一個電偶極子(如水)。在外電場的作用下,使原來雜亂無章的有極分子沿著外電場的方向轉向,產生轉向極化(無極分子的正、負電荷中心重合,在外電場的作用下使分子中的正負電荷中心沿電場方向只產生位移極化)。如果外電場是交變的,那么有極分子的轉向也要隨電場的變化而不斷改變方向。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分子間的相互碰撞,將使電能轉化為分子的動能,然后再轉化為熱能,使物體的溫度升高。由此可見,對于有極分子組成的物體(如被烹調的食物),交變電場就容易對它進行加熱。
微波是一種頻率極高的電磁波,照射在理想導電金屬表面上將被全反射。照射在介質表面則有一小部分被反射,而大部分能穿透到介質內部,并在內部逐漸被介質吸收而轉變為熱能,其穿透深度主要決定于介質的介電常數和電磁波的頻率。在微波頻率下對一般物體其穿透深度可達幾厘米。
二、電磁爐工作原理
電磁爐是應用電磁感應原理對食品進行加熱的。電磁爐的爐面是耐熱陶瓷板,交變電流通過陶瓷板下方的線圈產生磁場,磁場內的磁力線穿過鐵鍋、不銹鋼鍋等底部時,產生渦流,令鍋底迅速發熱,達到加熱食品的目的。
三、普通明火加熱
微波加熱、電磁爐加熱與通常的明火加熱方式不一樣。通常的加熱方式是要有一個高溫熱源,通過輻射和傳導,先使物體的表面加熱,然后再由傳導和對流在物體內部逐漸向其縱深加熱,這樣加熱速度很慢。